過勞死是台灣勞工心中永遠的痛!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,日前針對台灣勞工超時工作製作專題,引起軒然大波。健康管理專家表示,「過勞死」的發生其實是一連續的過程,而其中重要階段即是「慢性疲勞」。雖然「慢性疲勞」不一定會導致「過勞死」,但是一旦得了慢性疲勞症候群,「過勞死」的風險與發生機率就會大大增加。(影音/攝影記者黃志文)
哈佛健康管理事業董事長王欽堂指出,過勞死一辭出自日本,雖不能算是一個醫學上的正式診斷名稱,但工作壓力太大或工時長期太長導致的猝死,幾乎儼然是過勞死代名詞。尤其在現代文明的社會之中,職場壓力往往易造成心血管與代謝疾病發生。
根據最近一項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,台灣18歲以上者,有3成1的女性與2成5的男性患有代謝症候群。現在人普遍運動量不足,工作壓力大,久坐不運動「辦公室大臀族、辦公室大腹族」越來越多,這些都是造成慢性疲勞的危險因子。
王欽堂表示,事實上,「過勞死」與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其實都是現代社會持續的緊張、壓力、不斷追求卓越進步與工作過量等因素下的產物,而其發生率不斷上升,也是全世界共同的趨勢。
根據統計,台灣有6大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的好發族群,包括:20到50歲的女性白領階級、職業駕駛、重體力工作的勞工、輪班而且工時長的工作人員、精密作業員,以及身處高危害工作環境的工作人員,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。
王欽堂強調,適當運動、均衡飲食,以及生活型態改變,是避免過勞死與慢性疲勞的重要關鍵。登山就是一個很好的運動,除了可以訓練全身肌耐力,也可以增加平衡感,更因登山屬有氧運動,能有效減重。此外,登山過程中美麗的風景及芬多精的洗禮,同時具有消除平日上班壓力的效果。
對於慢性疲勞者,建議多攝取富含營養的食物,像是維生素、鎂、鐵質(如包心菜、豆腐、堅果穀物、肝臟及肉類食物等),或蘑菇等多糖類食物,並且要避免攝取任何有損體力的有害食物,如咖啡因、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等,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,適當休息,定期健康檢查,將可遠離過勞死的威脅。
資料來源:【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/台北報導】 2012年10月11日
|